![](http://a.nync.com/.jpg!40)
![](http://static.nync.com/main/images/cungg/cq27-min.png)
《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8-2019)》
2017年底,我国第一产业(农业)就业人数下降到两亿人,比1991年最高峰值减少46.4%,农业生产出现“老龄化、低文化、兼业化”现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迫在眉睫。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直接引发了“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现实问题。大量的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主,其中小学及文盲的占到了43.4%(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
农民不再以农业收入为主,2016年绝大多数农户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不到一半(农业农村部观察点数据)。农业老龄化和兼业化直接导致了农业生产效率与耕地利用率的下降。
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现有的农业劳动力结构、素质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农业面临了巨大的全球化挑战。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业竞争力下降,进口和库存暴增,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压力巨大。
这些农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都对农业从业者提出了专业化、职业化的时代要求。现有的农业劳动力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结构不优、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不强,成为影响农业劳动力效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国际竞争力提高的障碍。
中国迫切需要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农民是农业生产力中最活跃、最能动的要素,其他要素必须通过农民才能在农业生产上发挥作用。
但目前我国由于多年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民还是一种身份象征。只有对其开展专业化的培育,促进农民由身份属性向职业属性转化,才能构建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所谓“职业农民”,指的不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而是掌握了先进生产经营技术、注重资源合理配置、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懂得农业经营管理的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