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a.nync.com/.jpg!40)
![](http://static.nync.com/main/images/cungg/cq26-min.png)
明清时期,秀溪村是漳平县和睦里通往永安、宁洋县必经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这里水陆两路交通繁忙,四方物质交流频繁。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李家在这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祖籍漳平永福里李庄、时已定居和平和春的李景炎(1715-1770,寿56岁)携妻子叶金姑(1721-1789),带着瑞玉、瑞凤两个儿子,由和春外迁至漳平县和睦里西埔社和溪村(今新桥镇秀溪村),肇建李氏在秀溪村的第一座房子“长兴堂”,现为当地李氏大宗祠。此地乃风水宝地也,前朝冠誉闽南一带的著名风水大师谢顾山曾多次游历漳平的山山水水,在和睦里暗识一处致富吉地,指出“乌鸦落洋在秀溪,上洋盂仑脚即是”。
果不其然,李景炎肇基此地后,儿孙辈大发,两个儿子李瑞玉、李瑞凤均为岁进士(即岁贡生),知书达理且富甲一方。
长子李瑞玉(1753-1809)买田出租,年收租谷一万多斤,建起颇具规模的福满堂、聚星堂,又建言自家两个儿子筹资兴建大土楼。在他卒后第45年,两个儿子李秀春(1802-1874,岁贡,寿73岁)、李遇春(1804-1886,国学生,寿83岁),不负父亲殷切期望,于咸丰三年癸丑(1853),终于将“文光楼”土堡殿建成,得以告慰亡父故母及先祖。
李景炎次子、岁贡李瑞凤(1756-1823),辛勤耕作,勤俭持家,买田置产,善于理财,年收租谷二千多斤,建起长春堂。
李氏发家后,他们除了购置田产,精心理财外,还十分注重耕读传家。他们建起堂皇的新厝,精心布置居家文化元素,门联彩绘,窗花浮雕,堂匾柱础,古色古香,颇具特色,文化氛围浓烈。他们还重金聘请塾师启蒙教育孩子,敦学崇儒,攻读举业,家无白丁,整个家族有4名岁进士、1名邑庠生(即秀才),其余均是太学生、国学生。秀溪李氏起名字辈诗为“启士登科第,忠诚富国家”,良好的家学传承和文化功底,造就了一个名门望族,很快成了当地的书香之家,颇受邻里四周的敬重。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壬寅七月初七至初八,漳平九龙江暴发特大洪水,城区福满、下水洋一带尽成泽国,城内街道可行船,城墙被洪水冲毁,这就是史称漳平“壬寅年大水灾”。四年后的1846年,漳平县太爷劝捐重修古城墙,李瑞凤第五子、秀才李茂春发动李景炎裔孙踊跃捐款,共奉献300两银元助建。咸丰五年(1855),时任漳平知县行文给赏,赠肇基祖李炘(即李景炎)候选分县职,有牌匾“北阙声扬”为证,知县还向李家族人提议将分县李景炎,更名为李景宗,以表对先祖的崇敬和感念。据此,大宗祠长兴堂神龛正中肇基祖神主牌题名“肇基显考讳炘,字景宗公,李府君之神主”。